1. 国内发展:构建经济的堡垒
“十五五”时期的国内发展,核心不再是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是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能抵御外部冲击的经济堡垒。其战略基石是“全国统一大市场”,这是一场深刻的“对内开放”,旨在将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无可比拟的长期竞争优势。其难度不亚于上一次的“对外开放”,因为它需要打破根深蒂固的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壁垒。
“如果说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奇迹是拥抱全球化,那么下一个奇迹必须来自内部循环的畅通无阻。”
关键举措:
- 破除“区域壁垒”: 严厉打击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企业而设置的隐性壁垒,例如在招标中偏袒本地供应商,或为外地新能源汽车、农产品设置不合理的准入标准。预计将建立中央级的跨区域市场壁垒投诉与处理平台。
- 统一“要素市场”: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高技能人才在城乡和区域间自由流动,实现“人尽其才”。同时,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和水权交易市场,让环境要素也能跨区域高效配置。
- 协调“区域战略”: 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大湾区)将承担起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引领角色,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则被定位为保障国家能源、粮食和产业链安全的战略腹地,并积极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例如将大型数据中心和新能源基地设在西部。
2. 国际经济:重塑全球联结
面对西方“去风险化”的压力,中国将采取更为主动的策略,重塑其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重点将从单纯的商品出口,转向规则、标准和技术的输出,并以“全球南方”为支点,开拓新的合作空间,旨在构建一个不完全依赖于西方主导体系的全球经济网络。
关键举措:
- “一带一路”2.0: 投资重点将转向“小而美”的民生项目,并大力推进“数字丝绸之路”(例如在东南亚建设跨境数据中心和电商物流枢纽)与“绿色丝绸之路”(向中东和非洲国家出口光伏和风电成套设备)。人民币国际化将深度嵌入,鼓励在能源和基建项目中使用人民币结算。
- 对美欧关系再平衡: 对美关系将是“管控下的竞争”,在气候变化等领域寻求合作,但在技术和安全领域严守底线。对欧关系则是“争取中的合作”,利用欧洲的战略自主倾向,深化在电动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合作,以分化美欧同盟。
- 拥抱“全球南方”: 通过金砖国家扩员和上海合作组织等平台,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就债务、发展、气候等议题提出集体方案,构建一个不依赖于西方主导体系的贸易和金融网络。
3. 国家安全:绝对的优先事项
“安全”是理解“十五五”规划的关键词。这一时期的核心逻辑是,发展必须以绝对安全为前提。国家将愿意为供应链的韧性和战略自主支付“安全溢价”,即便这意味着牺牲部分经济效率。这一思想将贯穿于能源、粮食、科技、金融等所有关键领域。
“在风高浪急的外部环境下,一艘船首先要考虑的不是速度,而是坚固与可靠的航行能力。”
关键举措:
- 能源安全: 在大力发展风光核等新能源的同时,将重新强调煤炭作为“压舱石”的战略作用,并加速建设川藏输电工程等特高压线路,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跨区域调配能力。
- 粮食安全: 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并大力推动种业振兴,力求在玉米、大豆等关键农作物种子方面实现自主可控。同时,启动“蓝色粮仓”计划,通过在南海和黄海建设大型深海智能网箱向海洋要食物。
- 产业链安全: 实施“固链、强链、补链”工程,对从大飞机到生物医药的10-15个关键产业链进行全面梳理,建立国内生产备份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在全球进行多元化布局,以对冲单一市场的地缘政治风险。
4. 党建与中央治理:强化执政能力
面对复杂的内外挑战,党的领导将进一步强化,核心是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并提升干部队伍驾驭复杂局面的专业能力,确保国家战略能够被精准、高效地执行。其目标是构建一个更具学习能力和适应性的治理体系。
关键举措:
- 干部队伍“专业化”: 启动“安全发展”大轮训,系统性地提升高级干部在金融、科技、地缘政治等领域的专业素养。预计将有更多具备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理工科背景的“科技干部”被提拔至关键的省部级领导岗位。
- 治理工具“数字化”: 全面推广“城市大脑”等数字化治理工具,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提升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例如,利用实时交通和人流数据动态调整公共交通和应急响应。
- 监督体系“精准化”: 持续保持高压反腐态势,并将监督重点延伸至金融、国企和粮食购销等曾发生系统性风险的领域,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对权力运行的更精准监督。
5. 军事发展:聚焦建军百年
“十五五”的终点2030年,紧邻2027年建军一百周年的奋斗目标。军事现代化的步伐将显著加快,战略重心将从国土防御为主,转向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如台湾问题)、保障海外利益(如“一带一路”沿线)和具备全球干预能力。
关键举措:
- 海军“走向深蓝”: 第四艘甚至第五艘航空母舰(其中可能包括核动力)将进入建造或海试阶段,055型万吨大驱将搭载更先进的武器系统(如高超音速导弹),以支持航母战斗群在西太平洋乃至印度洋的常态化部署。
- 空军“空天一体”: 轰-20战略轰炸机有望正式亮相,赋予中国真正的“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同时,将大力发展无人机蜂群作战、临近空间飞行器等颠覆性技术。
- 战争形态“智能化”: 成立专门的“智能化作战司令部”,统筹人工智能指挥系统、无人装备和网络攻防能力的发展,目标是在未来可能的高科技冲突中,通过信息和决策优势取得胜利。
6. 科技投资与发展:锻造“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十五五”科技发展的核心理论,它要求中国必须摆脱对要素投入的依赖,转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这是一个没有退路的战略选择,也是应对外部技术封锁的唯一出路。
“过去四十年,我们用市场换技术;未来三十年,我们必须用技术创造市场。”
关键举措:
- 新型“举国体制”: 针对半导体(特别是光刻机和EDA软件)、工业母机等“卡脖子”领域,将重组国家实验室体系,并鼓励龙头企业(如华为、中芯国际)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进行长期、稳定的攻关。
- “锻长板”战略: 在人工智能(特别是行业大模型)、量子信息、生命科学(如合成生物学)等已具备一定优势的领域,将加大投入,力图形成技术“护城河”和全球引领能力。
- “未来产业”布局: 启动“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探测”等面向2035年的前瞻性攻关计划,在前沿领域抢占先机,避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再次落后。
7. 宏观经济:在平衡中前行
“十五五”的宏观经济政策将在“稳增长、促改革、防风险”之间寻求一个艰难的动态平衡。政策制定将更具底线思维,放弃对超高速增长的幻想,转而追求更可持续、更安全的发展。预计年均GDP增长目标将设定在4.5%-5.0%的区间。
“政策工具箱里依然有足够的工具,但决策者会更加审慎,每一次出手都将权衡短期收益与长期风险。”
关键举措:
- 财政政策“精准化”: 将保持积极,但会更加注重精准和可持续性。大规模“大水漫灌”式的基建刺激将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通过税收优惠、专项债等方式,精准滴灌到基础研究、职业教育和先进制造业领域。
- 货币政策“稳健化”: 将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将继续引导利率下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但同时会加强对资金空转和金融风险的监管,严防“脱实向虚”。
- 风险化解“常态化”: 将继续稳妥化解房地产市场和地方政府债务的存量风险。这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期间会牺牲一定的短期增长速度,为长期健康发展扫清障碍。预计将推出试点性的房地产税。
8. 科教文卫:夯实软实力
科教文卫是提升国民素质、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基础。“十五五”时期将更加注重这些领域的均衡发展,以支撑创新驱动和“共同富裕”两大战略,其核心是提供更公平、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关键举措:
- 教育: 基础教育将继续推动“双减”,强调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则强调服务国家战略,预计将新建2-3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小而精”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同时,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更多适应先进制造业需求的“大国工匠”。
- 文化: 将继续推动“文化自信”,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长江、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并鼓励创作更多能够在国际上传播的影视和游戏作品,提升文化软实力。
- 卫生: 总结新冠疫情的经验教训,将重点加强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特别是提高重大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和快速反应能力。同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和普惠型康养产业。
9. 社会治理:应对新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社会治理面临着人口老龄化、收入分配差距、社会阶层固化等一系列新挑战。“十五五”的社会治理将更加注重公平和韧性,核心是稳步推进“共同富裕”。
关键举措:
- “共同富裕”稳步推进: 将通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大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调节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式,稳步推进共同富裕。重点是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例如扩大普惠性托育和养老服务供给。
- 应对“人口老龄化”: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建立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并极有可能在“十五五”期间推出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具体方案。
- 构建“韧性社区”: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提高社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确保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