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按钮,探索中国外部平衡在三个关键时代的核心动态。图表将高亮相应时期,右侧将展示该时代的深度解读。
积累时代: “双顺差”与储备高墙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呈现“双顺差”格局:庞大的货物贸易顺差和持续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共同构成了外汇供给的双引擎。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这些外汇流入被动地、几乎全额地转化为国家外汇储备,推动储备规模从不足1万亿美元飙升至近4万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居民部门在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倾向于将外汇结售为人民币,其行为强化而非对冲了储备积累的趋势。这个模型的内在基础,从“制度强制”悄然转变为“市场预期”,为后来的剧变埋下伏笔。
转折时代: “811汇改”与大逆转
2015年的“811汇改”成为催化剂,一举击碎了长达十年的单边人民币升值预期。市场预期发生180度逆转,企业和居民开始大规模将人民币换成外汇,以对冲贬值风险和偿还外债。资本流动方向从净流入转为大规模净流出,其规模超过了依然强劲的经常账户顺差。为满足市场需求并稳定汇率,央行被迫大规模抛售外汇,导致外汇储备在短短两年多内消耗约1万亿美元。居民部门的角色从被动的顺周期因素,演变为驱动宏观格局的主动力量。
新常态: “一顺一逆”的动态平衡
经历了剧烈调整后,中国外部平衡进入“一顺一逆”的新范式:持续的经常账户顺差与规模相当的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相互抵消。贸易顺差提供的外汇,被企业对外投资(ODI)和居民全球资产配置(通过QDII等渠道)的需求所吸收。这种自我平衡机制使得外汇储备规模长期稳定在3.1-3.2万亿美元区间。央行角色从主要参与者转为边际调节者,货币政策独立性显著增强。居民的资本流出从昔日风险点,转变为宏观经济的“安全阀”和“稳定器”。
探索核心驱动力
解构经常账户,观察关键组成部分的变化趋势。
经常账户构成 (2023年)
货物贸易的巨额顺差是经常账户顺差的核心来源,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服务贸易的逆差。
政策演进时间线
关键的外汇管理政策调整,深刻影响了企业和居民的行为模式,重塑了资本流动的格局。
结论与战略意涵
二十年的演进,中国外部平衡从简单的积累模型走向复杂动态的平衡系统。
回顾过去二十年,中国外部平衡关系的核心线索是**“选择权”的转移和“预期”的崛起**。从企业和居民几乎没有保留外汇的选择权,到拥有选择权但因单边升值预期而放弃,再到预期逆转后集体行使选择权引发风暴,最终到在双向波动预期下理性行使选择权以实现资产配置——这条主线贯穿了二十年的演进。
今天,中国已构建起一个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外部平衡范式。它巧妙地化解了“政策三难困境”,在维持相对独立的货币政策和稳定的汇率的同时,享受贸易顺差带来的益处,而无需承担储备过度积累的压力。居民和企业的资本流出,从昔日令人担忧的风险点,转变为平衡国际收支、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安全阀”**。
然而,未来的挑战依然存在,包括贸易顺差的可持续性以及应对潜在的新一轮外部冲击。但过去二十年的经验,无疑为中国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积累了宝贵的智慧和政策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