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伊战争全景扫描

1. 战争进程:关键节点时间轴

在移动设备上,时间轴将以纵向模式显示,请点击查看详情。

2. 关键战役分析

3. 战线变化模拟图

巴格达 德黑兰 巴士拉 霍拉姆沙赫尔 法奥半岛

图例

伊拉克控制
伊朗控制
争夺中

4. 核心人物分析

🇮🇶 萨达姆·侯赛因

伊拉克总统。利用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的动荡,试图通过一场速决战解决边界争端、削弱霍梅尼政权并确立伊拉克在海湾地区的霸主地位。战争期间,他以强硬的民族主义形象领导国家,但其战略误判导致战争陷入泥潭。战后,巨额的战争债务成为其入侵科威特的重要动因。

�🇷 鲁霍拉·霍梅尼

伊朗最高领袖。面对伊拉克的入侵,他将战争定义为“强加的战争”和保卫伊斯兰革命的“圣战”。他以强大的宗教感召力动员了数百万民众(特别是“巴斯基”民兵),并通过“不战不和”的策略将战争长期化,旨在“惩罚侵略者”并输出革命。最终在巨大的人员和经济压力下,他将接受停火比作“饮下毒酒”。

5. 多维度战力演进分析

6. 双方国内舆论

🇮🇶 伊拉克

在复兴党的一党专政下,媒体被严格控制。战争初期,官方宣传机器将战争描绘成一场对抗“波斯扩张主义”、保卫阿拉伯民族东大门的“卡迪西亚-萨达姆”之战,获得了部分民众支持。但随着战争旷日持久、伤亡惨重,厌战情绪在私下蔓延,但任何公开的反对声音都会遭到严酷镇压。

🇮🇷 伊朗

在革命后的宗教狂热和爱国主义双重驱动下,社会被高度动员起来。官方媒体将战争定义为一场抵抗“异教徒入侵”和“世界霸权主义代理人”的“神圣防御”。通过宣传殉道精神,成功动员了包括大量青少年在内的“巴斯基”民兵投入“人海战术”。尽管战争后期经济困难加剧,但强大的意识形态宣传有效地维持了社会凝聚力和对战争的支持。

7. 国际社会态度与行动

主要支持伊拉克阵营

出于对伊朗伊斯兰革命输出的恐惧和维持石油供应稳定的考虑,多数大国和海湾国家选择支持伊拉克。

  • 苏联:伊拉克最主要的武器供应国,提供了大量坦克(T-55, T-62, T-72)、飞机(米格系列)和导弹。
  • 法国:提供了“幻影”F1战斗机、“飞鱼”反舰导弹和“超级军旗”攻击机,这些武器在“油轮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 美国:初期中立,后期明显倾向伊拉克,提供了数十亿美元的贷款和农业信贷,并分享卫星情报。为保护科威特油轮,美军直接介入“油轮战”。
  • 海湾阿拉伯国家:沙特、科威特等国向伊拉克提供了数百亿美元的巨额财政援助,视其为抵御伊朗的第一道防线。

主要支持伊朗阵营

伊朗在国际上相对孤立,支持者寥寥无几,且多为非公开或出于地缘政治竞争目的。

  • 叙利亚 & 利比亚:出于与伊拉克的教派和地区竞争关系,向伊朗提供了一定的政治和后勤支持。
  • 朝鲜:向伊朗出售了“飞毛腿”导弹等武器,以换取硬通货。
  • 以色列(秘密):在“伊朗门事件”中,通过美国秘密向伊朗出售了“陶”式反坦克导弹和“霍克”防空导弹备件,意图削弱伊拉克。

8. 战后影响与遗产

两伊战争以惨烈的平局告终,双方在付出近百万生命和上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后,边界线基本恢复战前状态。然而,这场战争对两国乃至整个中东地区都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对伊拉克的影响

  • 经济崩溃与巨额债务:战争使伊拉克背负了超过800亿美元的巨额外债,其中大部分来自海湾国家。经济濒临崩溃,成为其两年后入侵科威特以图赖账和掠夺财富的核心动因。
  • 军事上的虚假强大:尽管拥有当时世界第四大规模的军队,但其战斗力在面对多国部队时被证明不堪一击。萨达姆的地区霸权野心也因战争而膨胀。

对伊朗的影响

  • 政权巩固:外部入侵反而巩固了新生的伊斯兰共和国政权,强化了其内部凝聚力和“革命输出”的决心。伊斯兰革命卫队(IRGC)通过战争迅速壮大,成为国内最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 军事工业的自力更生:长期的国际武器禁运迫使伊朗走上了武器“自给自足”的道路,特别是在弹道导弹和无人机技术方面打下了基础,深刻影响了其日后的国防战略和地区政策。

对地区与世界的影响

  • 海湾地区安全格局:战争促使海湾阿拉伯国家成立了“海湾合作委员会”(GCC),并进一步加深了与美国的军事安全捆绑。
  • 化学武器的使用:伊拉克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如芥子气和塔崩毒气),突破了国际法的底线,但当时并未遭到国际社会的有力制裁,为后续的冲突埋下了危险的先例。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