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总览:双轨制下的市场脉搏

过去十年,中国天然气市场最显著的特征是“双轨制”:政府指导下的管道气价格相对稳定,呈阶梯式调整;而市场化的LNG价格则随季节和全球市场剧烈波动。此图表直观地展示了两种价格路径的巨大差异。

点击上方按钮,查看关键年份的市场事件解读。

全球联动:中国LNG价格与国际基准

作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中国的LNG价格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下图展示了中国LNG进口均价与亚洲JKM、欧洲TTF等国际基准价格的波动趋势,凸显了全球能源格局对中国市场的直接影响。


区域透视:一国之内的多元市场

中国广阔的疆域决定了其天然气市场并非铁板一块。从资源富集的西部到消费集中的东部沿海,天然气价格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催生了不同的市场生态和商业战略。点击图表中的省份,查看其市场特征。

请点击左侧图表中的省份条块,以加载该区域的详细市场分析。


核心驱动力:三重博弈下的价格形成

中国天然气价格是政策、全球市场与国内基本面三者复杂博弈的结果。这背后反映了国家在“能源不可能三角”——即能源安全、经济可负担性与环境可持续性之间的艰难权衡。

能源安全
保障供应、增储上产、多元化进口
经济可负担性
控制门站价、减轻下游负担、维护经济竞争力
环境可持续性
“煤改气”、双碳目标、能源转型

国家之手:政策驱动的市场变革

从“煤改气”带来的需求冲击,到后期更为理性的政策修正,再到贯穿始终的定价改革,政府政策是中国天然气市场最核心的塑造力量。

全球联动:油价、现货与地缘政治

油价挂钩的长协合同、高风险高回报的现货LNG采购、以及俄乌冲突等事件,都证明了中国天然气市场已深度融入全球能源格局,无法独善其身。

国内基本面:产量、需求与基础设施

国内产量的持续增长是市场稳定的“压舱石”,而工业、城燃等需求结构和储气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共同决定了市场的供需平衡状况。


新兴供应源潜力分析

在寻求供应多元化的过程中,中国正评估全球范围内新的LNG供应来源。阿尔及利亚和加拿大是两个具有代表性但商业可行性迥异的潜在伙伴。

阿尔及利亚

优势

  • 传统天然气生产国,经验丰富。
  • 地处地中海,可作为欧洲市场外的补充。
  • 与中国有良好的政治关系。

挑战

  • 地理位置遥远,运输成本高昂(需经苏伊士运河)。
  • 主要面向大西洋盆地市场,长期合同多与欧洲绑定。
  • 产量增长潜力有限,难以提供大规模新增供应。

可行性结论

作为战略性长期基荷供应商的可行性较低。更可能扮演机会性现货供应商的角色,即在亚欧价差合适时,将少量货物转运至亚洲。

加拿大

优势

  • 西海岸项目(如LNG Canada)直面亚洲,航程短,运输成本低。
  • 资源储量丰富,政治环境稳定。
  • 可为中国提供北美来源的供应,实现供应地多元化。

挑战

  • 国内环保法规和管道建设审批流程复杂,可能延误项目。
  • 作为LNG出口新手,项目建设和运营成本较高。
  • 需与美国、卡塔尔等成熟供应商激烈竞争。

可行性结论

作为战略性长期基荷供应商的可行性很高。加拿大西海岸项目被视为未来几年全球LNG市场最具竞争力的供应增长点之一,对中国市场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未来展望:迈向新常态

由强力政策驱动的爆发式增长时代或已结束。未来,中国天然气价格将是温和增长的国内需求、稳步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与周期性的全球能源市场三者之间更复杂互动的结果。

定价改革深化

市场化方向不变,但进程将是审慎的。交易中心地位将强化,价格联动机制将推广,但政府的“有形之手”仍将保留,以防范破坏性价格波动。

“双碳”下需求放缓

天然气需求总量仍会增长,但增速将显著放缓。它面临来自清洁煤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的双重竞争,在能源结构中的角色更偏向于灵活性调峰。

供应安全优先

全球LNG市场供应趋于宽松,但地缘政治风险犹存。保障供应安全仍是首要任务,将继续坚持“增产、长协、多元化进口”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