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全景扫描

1. 战争进程:关键节点时间轴

在移动设备上,时间轴将以纵向模式显示,请点击查看详情。

2. 关键战役分析

3. 战线变化模拟图

基辅 哈尔科夫 顿巴斯 赫尔松 克里米亚 利沃夫

图例

俄方控制
乌方控制
争夺中

4. 核心人物分析

🇷🇺 弗拉基米尔·普京

作为最高决策者,他为战争构建“历史合法性”,以北约东扩为由发动“特别军事行动”。战时通过强硬讲话塑造“与西方集体”的生存之战叙事,下达“部分动员”令,并改组国防部以适应长期战争,在国际上被西方孤立,但在“全球南方”获得部分支持。

🇺🇦 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

战前拒绝撤离,成为抵抗象征。战时通过卓越的沟通技巧和“元首外交”,成功为乌克兰争取到巨额国际援助,其个人形象与乌克兰的抵抗意志深度绑定,成为国家精神的化身,被《时代》杂志评为2022年度风云人物。

军事指挥官

瓦列里·格拉西莫夫 (俄)

总参谋长 / 战区总指挥

作为俄军总参谋长,是战争初期的主要策划者。2023年1月被正式任命为一体化联合部队总指挥。其指挥风格被认为较为传统,在战争初期因计划失利而受批评,但后续通过调整战略,稳固了防线,并主导了对乌克兰的消耗战。

谢尔盖·苏罗维金 (俄)

前战区总指挥

因作风强硬被称为“末日将军”。在2022年底短暂担任总指挥期间,他主导了从赫尔松的有序撤退,并下令修建了坚固的“苏罗维金防线”,该防线成功抵御了乌军2023年的大反攻。在瓦格纳兵变后被解职。

瓦列里·扎卢日内 (乌)

前武装部队总司令

被誉为“铁将军”,在战争初期领导乌军成功保卫基辅,并策划了2022年哈尔科夫和赫尔松的成功反攻,在军中和民间享有极高威望。他强调下放权力、鼓励战术灵活性。2024年初因与总统在战略上存在分歧而被解职。

亚历山大·西尔斯基 (乌)

现任武装部队总司令

曾是基辅保卫战和哈尔科夫反攻的前线指挥官。接替扎卢日内后,他面临着兵员短缺和俄军持续进攻的巨大压力。他主导了从阿夫迪伊夫卡的困难撤退,以保存兵力。其指挥风格被认为更倾向于不惜代价坚守阵地。

5. 多维度战力演进分析

6. 双方国内舆论(扩展版)

🇷🇺 俄罗斯

阶段一:入侵初期 (2022年2-3月)

  • 官方叙事:国家电视台(如第一频道)滚动播出普京讲话,将行动定义为“特别军事行动”,目标是“去军事化”和“去纳粹化”,保护顿巴斯人民。大量宣传“Z”、“V”等支持符号。
  • 舆论反应:出现“旗帜下团结”效应,据列瓦达中心数据,普京支持率从战前约69%飙升至83%。然而,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爆发反战抗议,据OVD-Info统计,头几周有超过15000人被捕。
  • 信息控制:当局迅速通过《假新闻法》,对传播与官方不符的“虚假信息”者处以最高15年监禁,导致“莫斯科回声”电台、”雨“电视台等最后几家独立媒体关闭或迁往国外。

阶段二:部分动员 (2022年9月)

  • 官方叙事:普京称动员是为保卫“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对抗“整个西方的军事机器”。
  • 舆论反应:动员令在社会层面引发了自战争开始以来最明显的震动。多地出现抗议活动,征兵站遭纵火。数十万适龄男性选择离开俄罗斯,造成边境口岸严重拥堵。社交媒体上充满对征兵标准混乱和装备低劣的抱怨。

阶段三:持久战常态化 (2023年至今)

  • 官方叙事:宣传重点转向“俄罗斯经济的韧性”和“社会团结”,将战争常态化,并描绘成一场与西方争夺未来世界秩序的长期斗争。
  • 舆论反应:公开抗议基本消失,社会表面平静。然而,部分军人家属(如“回家之路”运动)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发声,要求轮换和明确服役期限。Telegram上的“军事博主”影响力巨大,他们支持战争,但时常尖锐批评国防部的战术和腐败问题,成为一种被容忍的“压力阀”。

🇺🇦 乌克兰

阶段一:全民抵抗 (2022年2-4月)

  • 官方叙事:泽连斯基留在基辅,其每日视频讲话成为全国抵抗的号角。媒体推出“联合新闻马拉松”,24小时不间断播出,塑造了“蛇岛卫士”、“基辅幽灵”等一系列英雄叙事,极大地凝聚了民心。
  • 舆论反应:社会展现出空前的团结。Rating Group民调显示,超过90%的乌克兰人相信能赢得战争。全国各地涌现大量志愿者,加入国土防御部队或为军队提供后勤支持。

阶段二:反攻与希望 (2022年下半年)

  • 官方叙事:大力宣传哈尔科夫和赫尔松反攻的胜利,强调西方武器(特别是HIMARS)的有效性,增强国民信心。
  • 舆论反应:解放赫尔松等地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狂欢,民众庆祝活动的照片和视频广为流传。对军队和国家领导层的信任度达到顶峰。

阶段三:消耗战与社会韧性 (2023年至今)

  • 官方叙事:在承认2023年反攻未达预期后,官方话语开始更多强调战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同时,加强宣传动员的必要性。
  • 舆论反应:“战争疲劳”情绪开始出现,社会上对动员法案、官员腐败等问题的讨论和批评增多。扎卢日内被解职等事件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辩论。尽管如此,根据基辅国际社会学研究所(KIIS)的民调,绝大多数民众(通常超过80%)依然反对以领土换和平,显示出强大的社会韧性。

7. 国际社会态度与行动(扩展版)

坚定支持乌克兰阵营 (G7, 欧盟, 北约核心国)

对俄制裁措施

  • 金融领域:将多家俄罗斯主要银行(如Sberbank, VTB)排除出SWIFT国际结算系统;冻结俄罗斯中央银行约300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禁止对俄投资。
  • 能源领域:欧盟实施对俄罗斯海运原油的禁运;G7国家对俄罗斯石油实施价格上限(每桶60美元),以限制其战争收入。
  • 技术与贸易:对半导体、量子计算、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军民两用技术实施严格的出口管制。
  • 个人与实体:对普京本人、政府高官、寡头及其家人等超过2000名个人和数百个实体实施资产冻结和旅行禁令。

对乌克兰的援助

  • 资金援助:根据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对乌克兰的承诺援助总额已超过2000亿欧元。主要贡献者包括美国、欧盟机构(通过其500亿欧元的“乌克兰基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
  • 军事援助:
    • 🇺🇸 美国: HIMARS火箭炮, 爱国者防空系统, 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 布拉德利步兵战车, 大量炮弹。
    • 🇬🇧 英国: NLAW反坦克导弹, 挑战者2主战坦克, “风暴阴影”远程巡航导弹。
    • 🇩🇪 德国: 豹2主战坦克, IRIS-T防空系统, 黄鼠狼步兵战车, Gepard自行高炮。
    • 🇫🇷 法国: 凯撒自行火炮, SCALP远程巡航导弹。
  • 人道主义援助:接收了数百万乌克兰难民,并提供了大量食品、医疗和住所援助。

关键外交与政治行动

  • 联合国:联合国大会多次通过决议,以压倒性多数谴责俄罗斯的侵略并要求其无条件撤军。
  • 国际刑事法院(ICC):对普京及其他俄方高官发出逮捕令,指控其犯有与非法驱逐乌克兰儿童有关的战争罪。
  • 北约扩张:芬兰(2023年4月)和瑞典(2024年3月)正式加入北约,从根本上改变了波罗的海地区的安全格局,被视为俄罗斯侵略行动的重大战略失败。

立场复杂/中立阵营

以“全球南方”国家为代表,它们大多在联合国投票中选择弃权,呼吁和平,但反对西方主导的对俄制裁,其立场主要基于国家利益、历史联系和对现有国际秩序的不同看法。

  • 🇨🇳 中国:官方立场是“中立”和“劝和促谈”,但其“上不封顶”的伙伴关系为俄罗斯提供了重要的经济生命线,成为俄最大的贸易伙伴,吸收了大量俄能源出口,并被指控向俄提供军民两用物资。
  • 🇮🇳 印度:出于能源安全(大量进口俄折扣石油)和对俄制军事装备的长期依赖,未参与制裁。
  • 🇹🇷 土耳其:作为北约成员国,在向乌克兰出售TB-2无人机的同时,也维持与普京的良好沟通,成功斡旋了《黑海谷物协议》。
  • 独联体国家: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虽是俄罗斯的传统盟友,但在战争问题上保持谨慎距离,尊重乌克兰主权,并努力遵守西方对俄制裁以避免自身受牵连,显示出俄罗斯在该地区影响力的相对下降。

广告

8. 战争未来走向预测(扩展版)

战争已进入消耗战和持久战阶段,任何一方都难以在短期内取得决定性胜利。未来的走向将由多个复杂因素共同决定。

军事实力演进预测

  • 乌克兰:战后将拥有一支欧洲规模最大、经验最丰富的军队。其核心挑战在于从苏式装备体系完全过渡到北约标准,并建立可持续的、不完全依赖外部援助的后勤和维护体系。人力资源的补充和轮换将是长期挑战。
  • 俄罗斯:战后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来重建其遭受重创的地面部队,特别是精锐的装甲和机械化单位。战争中暴露的缺陷将推动其军队改革,重点发展无人机、电子战和精确打击能力。在长期受制裁的情况下,其高端武器的生产将面临技术瓶颈。

国际政治格局演变

  • 乌克兰:将加速融入欧洲。获得欧盟候选国地位是第一步,正式加入虽需时日但方向明确。北约成员国身份仍是最大悬念,一种可能的结果是获得类似以色列模式的、由主要大国提供的双边或多边长期安全保障,作为正式入约前的过渡。
  • 俄罗斯:将面临来自西方的长期孤立和遏制。其地缘政治重心将不可逆转地“向东转”,深化与中国在经济、军事和技术上的战略捆绑。在传统势力范围(如高加索和中亚),其影响力将被削弱。

大胆预测:战后经济与国家走向

🇺🇦 乌克兰:军工崛起与“马歇尔计划”

战后,乌克兰有望依托其在战争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创新能力,一举成为**新的军事技术强国**,特别是**在无人机、无人艇、电子战和战场软件等非对称作战领域**。这些经过实战检验、成本相对低廉的武器系统,可能成为乌克兰出口创汇的“新石油”,使其成为全球军工市场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巨大的战后重建需求(“乌克兰版马歇र्ट计划”)将吸引大量国际投资,若能有效推进反腐和司法改革,这笔资金可能成为推动乌克兰经济现代化的强大引擎。

🇷🇺 俄罗斯:资源诅咒与现代化困境

战后,俄罗斯经济能否从**资源依赖型国家转变为现代化工业国**,前景不容乐观。其面临的**核心制约因素**包括:
1) **技术封锁:** 西方的长期制裁将使其难以获得发展先进制造业所需的高端机床、芯片和软件。
2) **人力资本流失:** 战争导致的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润”出国外,将对其创新能力造成持久伤害。
3) **失去欧洲市场:** 失去了最有利可图的欧洲天然气市场,使其能源出口更依赖价格和议价能力都较弱的亚洲市场。
4) **国家主义模式:** 战争加剧了经济的国家主义和军事化色彩,不利于私营部门的创新和活力的释放。若无根本性的政治经济体制变革,俄罗斯很可能在战后陷入长期的技术停滞和经济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