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升级:从“信息化”到“数字化转型”

随着技术和商业环境的剧变,国资委对央企的要求已从基础的“信息化”建设,全面升级为更深刻、更系统的“数字化转型”。本节将解析这一核心理念的转变,它标志着关注点从技术工具的应用,转向了对企业业务模式、管理范式和价值创造方式的根本性重塑。

旧范式: 信息化 (2005-2015)

  • 目标: 流程优化,提升效率
  • 核心: 业务电子化、流程线上化
  • 方法: 上马ERP、SCM等管理信息系统
  • 驱动力: 内部管理需求驱动
  • 角色: IT作为业务的支撑部门

新范式: 数字化转型 (2020-)

  • 目标: 价值重塑,模式创新
  • 核心: 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
  • 方法: 云计算、大数据、AI、物联网融合应用
  • 驱动力: 数据驱动 + 客户需求驱动
  • 角色: 数字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

顶层设计:《行动方案》与四大转型方向

2020年,国资委发布了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了新一代的转型Program。该方案不再设置量化排名,而是为央企擘画了蓝图,明确了从基础设施到产业生态的四大转型方向和八大重点任务。

夯实数字基础

建设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构建集团级统一的数字技术平台和数据中台。

推进业务单元转型

聚焦研发、生产、运营、销售、服务等关键业务环节,打造智能生产、智慧营销、数字孪生等场景。

深化产业级转型

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上下游企业数据贯通、资源共享,构建数字供应链,培育平台化、生态化新模式。

健全保障体系

加强战略领导、组织机制、人才队伍和网络安全建设,为转型提供全方位支撑。

运作模式:从“排名考核”到“赋能引领”

新Program的运作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国资委的角色从一个制定标准、进行排名的“裁判员”,转变为一个发布指引、树立标杆、搭建平台、赋能企业的“教练员”和“服务员”。

🎯

树立标杆,示范引领

不再搞“一刀切”的全面排名。而是定期遴选并发布“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和“标杆企业”,形成“头雁效应”,供其他企业学习借鉴。

🛠️

平台赋能,在线督导

建立“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通过大数据平台对央企的经营、财务、投资、风险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智能分析,实现“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

🤝

生态共建,协同推进

鼓励央企之间、央地国企之间、国企与民营及外资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共同打造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产业生态。

数字化转型重点领域分布

核心专题深度剖析

本节将深入探讨央企数字化转型历程中的几个关键概念和重大举措,提供一个更具批判性和深度的分析视角。

专题一:“两化融合”的价值与“形象工程”

“两化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贯穿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核心战略,旨在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但在这场运动中,追求实质价值与陷入“形象工程”的矛盾始终存在。

核心价值

  • 效率提升: 通过MES、APS等系统优化生产排程、减少物料浪费、提升设备利用率。
  • 质量增强: 利用机器视觉、传感器等技术实现全流程质量监控与追溯,降低次品率。
  • 模式创新: 从大规模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实现柔性制造,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 管理穿透: 打通生产现场(OT)与企业管理(IT)的数据流,实现透明化、精细化管控。

“形象工程”问题

  • 为展馆而建: 斥巨资打造酷炫的“智慧工厂”指挥中心、大数据驾驶舱,主要功能是向上级领导和来访者展示,而非服务于日常生产决策。
  • 为补贴而上: 为了获取政府补贴或评奖,堆砌大量先进设备和软件,但系统之间缺乏集成,数据不通,未能融入核心业务。
  • 重硬轻软: 过度关注机器人、自动化产线等硬件投入,忽视了数据治理、流程优化、人员培训等更关键的“软实力”建设。

专题二:“互联网+”到底加了什么?

“互联网+”行动计划旨在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对于传统央企而言,它“加”上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商业逻辑。

🔗

加“连接”

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移动App等,建立了直达终端消费者(DTC)的连接,改变了过去依赖层层经销商的模式。

🔄

加“模式”

催生了平台化(如中远海运GSBN)、服务化(如设备预测性维护)、共享化(如智慧车联网)等新商业模式。

🧠

加“思维”

引入了用户中心、快速迭代、开放合作的互联网思维,冲击了国企传统、封闭、层级化的组织文化。

📊

加“数据”

获得了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为精准营销、产品创新和风险控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洞察。

专题三:数字化“自主可控”的要求与挑战

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自主可控”(即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俗称“信创”)已从行业倡议上升为国家战略。国资委要求央企在数字化转型中,必须将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置于核心位置。

推进措施

  • 明确替代目标: 要求央企在办公系统、业务系统、核心基础设施等领域,逐步以国产软硬件替代国外产品。
  • 纳入考核体系: 将“信创”完成度作为对企业领导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强力推动。
  • 央企带头攻关: 支持有能力的央企(如中国电子、中国电科)牵头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并鼓励其他央企优先采购和应用其产品,形成内部循环。

存在的问题

  • 性能与稳定性差距: 国产CPU、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在性能、稳定性和功能丰富度上,与国际主流产品仍存在差距。
  • 生态系统不成熟: 缺乏围绕国产软硬件的成熟应用生态和开发者社区,导致应用软件适配困难,维护成本高。
  • “为换而换”风险: 在行政压力下,部分替换工作可能流于形式,为了完成替换任务而牺牲业务的实际体验和效率。

专题四:央企入局“大模型”的角色与意义

面对全球生成式AI浪潮,央企纷纷入局大模型。国资委在此过程中扮演了“总协调人”和“啦啦队长”的角色,而央企的搞法和目的,与互联网公司存在本质区别。

央企如何搞大模型?

  • 角色定位: 国资委启动“AI+”专项行动,鼓励央企拥抱AI,但不要求所有央企都去训练基础大模型,而是聚焦于“应用”。
  • 主攻行业模型: 绝大多数央企的目标不是打造通用大模型,而是利用自身独有的、高质量的行业数据(如电力调度、地质勘探、化工配方),训练专用于解决特定工业难题的“行业大模型”。
  • 合作而非单干: 普遍与国内AI技术领先企业(如华为、百度、科大讯飞)合作,采用其基础模型,结合自身数据进行二次开发和微调。

这么搞有无意义?

  • 有意义 (Pros): ① 解决专业壁垒高的行业痛点,这是通用大模型无法做到的;② 确保核心工业数据不出企业,保障数据安全;③ 响应国家战略,在关键领域构建自主可控的AI能力。
  • 挑战 (Cons): ① 投入巨大,但商业化路径不明,可能“叫好不叫座”;② 各央企可能重复建设功能类似的行业模型,造成资源浪费;③ 缺乏顶尖的AI算法人才和工程人才。

转型标杆案例库

国资委已遴选出多批转型标杆。本节通过交互式案例库,对不同行业的领军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具体实践和成效进行深度剖析。请点击行业标签进行探索。

装备制造行业标杆

中国宝武:基于工业互联网的“黑灯工厂”

业务诉求

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宝武面临着提升生产效率、保证极端环境下的生产安全、降低人力成本、以及实现柔性化生产以应对市场小批量、多品种订单需求的巨大压力。

技术架构与平台功能

其核心是自主研发的“xIn³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该平台整合了5G、边缘计算、AI和数字孪生技术。功能上,它连接了生产线上的数万个传感器和设备,构建了与物理工厂1:1映射的数字孪生体,实现了对生产全流程的实时监控、远程操控和智能调度。

技术与业务进步

技术上,实现了OT(操作技术)与IT(信息技术)数据的深度融合。业务上,从传统的计划式生产转向了数据驱动的智能生产。例如,AI视觉质检取代了人工目检,设备预测性维护取代了定期检修,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无人化”和“智慧化”。

业务价值与社会效益

宝山基地的“黑灯工厂”实现了生产效率提升30%,产品不良率降低20%,吨钢成本显著下降。社会效益方面,大幅改善了高温、高危环境下的工人作业安全,并通过精准的能耗管理降低了碳排放。

示范与推广价值分析

示范价值极高。 它证明了在钢铁这种最传统的重工业领域,通过数字化可以实现颠覆性的效率和安全提升。推广价值存在挑战。 宝武的成功建立在巨额的、长期的研发投入和深厚的工业知识积累之上,其“xIn³Plat”平台是“国家队”级别的产物。对于普通钢铁企业而言,直接复制其技术架构难度巨大,但其“业务问题驱动、平台化承载、场景化落地”的转型思路具有普适的借鉴意义。

能源化工行业标杆

国家电网:坚强智能电网与新能源云

业务诉求

面对“双碳”目标,国家电网的核心诉求是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解决风、光等间歇性能源大规模并网带来的电网稳定性挑战,并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

技术架构与平台功能

技术核心是“数字孪生电网”和“新能源云”平台。前者利用BIM、三维GIS和物联网技术,构建了物理电网的数字镜像;后者则是一个庞大的SaaS平台,利用大数据和AI算法,为数百万新能源场站提供并网、调度、交易、运维等一站式服务。

技术与业务进步

技术上,实现了对电网状态的“全景感知”和“智能调控”。业务上,从单一的电力供应商,向“电力输送+数据服务”的平台运营商转变。其新能源功率预测准确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效支撑了电网的稳定运行。

业务价值与社会效益

业务价值体现在开拓了智慧车联网、大数据征信等全新的数据服务业务。社会效益巨大:① 支撑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基础设施;② 通过在线监管和智能调度,提升了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示范与推广价值分析

示范价值无与伦比。 国家电网的实践定义了“数字公用事业”的全球标杆,展示了如何将传统基础设施企业转型为数字平台企业。推广价值具有高度特定性。 这种模式建立在对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自然垄断和海量数据资源的独占之上,其“平台+生态”的商业模式对于其他非平台型企业几乎无法复制。但其“盘活数据资产、创造新增价值”的思维,对所有拥有大量数据的国企都有启发。

建筑施工行业标杆

中国建筑:基于BIM的智慧工地

业务诉求

建筑行业长期面临项目管理粗放、安全事故频发、资源浪费严重、多方协作困难等痛点。核心诉求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对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管理。

技术架构与平台功能

技术基石是BIM(建筑信息模型)。在此之上,集成了物联网(IoT)、移动应用、AI视觉识别等技术,构建了“智慧工地”一体化平台。该平台将项目的设计模型、进度、成本、质量、安全等信息集成于一个三维可视化环境中,实现了“一模到底”。

技术与业务进步

技术上,实现了从二维图纸向多维BIM模型的代际跨越。业务上,改变了过去依赖人力和经验的传统管理模式。例如,通过AI摄像头自动识别工人是否佩戴安全帽、监测危险区域闯入;通过BIM模型进行碰撞检查,提前发现设计缺陷,减少施工返工。

业务价值与社会效益

业务价值体现在项目成本降低、工期缩短、安全事故率下降。据测算,BIM的应用可减少5%-10%的工程变更。社会效益方面,提升了建筑工地的安全生产水平,并通过精细化物料管理减少了建筑垃圾,促进了绿色施工。

示范与推广价值分析

示范价值高,推广价值巨大。 BIM+智慧工地的模式,直击建筑行业的共性痛点,其解决方案具有高度的可复制性。随着BIM技术在国内成为行业标准,该案例的推广几乎是必然趋势。对于广大建筑企业而言,其挑战不在于是否要推广,而在于如何建立BIM建模和应用能力,以及如何培养相应的数字化管理人才。

交通运输行业标杆

中远海运:全球贸易数字化与区块链应用

业务诉求

国际航运长期受困于流程繁琐、单证众多、信息不透明、多方协作效率低下等问题。核心诉求是简化贸易流程、提升货物周转效率、增强供应链的透明度和韧性。

技术架构与平台功能

核心是其主导建立的全球航运商业网络(GSBN),这是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航运业联盟链平台。该平台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性,将传统的纸质海运提单(B/L)等核心单证数字化,实现货主、船公司、港口、海关等各方在同一个可信网络上安全、高效地交换数据。

技术与业务进步

技术上,是区块链技术在国际贸易这一核心场景的首次大规模商业应用。业务上,它重塑了国际航运的基本操作流程,将过去需要数天甚至数周的纸质单证流转,压缩到数分钟的线上操作,实现了革命性的效率提升。

业务价值与社会效益

业务价值是显著降低了贸易成本,加快了资金和货物周转速度,并为客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货物全程可视化追踪能力。社会效益方面,通过建立可信的数字贸易基础设施,提升了全球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和安全性,尤其是在疫情等不确定性事件中,保障了贸易的畅通。

示范与推广价值分析

示范价值极高,但推广价值具有双面性。 一方面,它展示了央企如何利用新技术主导制定国际行业标准和规则,是“技术出海”和“标准出海”的典范。另一方面,这种平台生态的构建具有强烈的网络效应和先发优势,一旦形成,后来者很难进入。对于其他航运企业,选择是“加入生态”而非“另建生态”。对于其他行业的央企,其借鉴意义在于:识别自身所在产业链的核心痛点,并思考能否牵头建立一个类似的、基于新技术的产业协作平台。